2025#20 离群值
在校园论坛里看到一篇帖子题为《硕士2k/天、博士3.5k/天,小红书RedStar实习生请你来做研究》,尽管午睡刚醒,睡意朦胧,但我脑袋还不算迷糊,知道不过是平平无奇&&与我无关的人才计划。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到整个人生,我会不会获得一次自己非常羡慕的机会呢?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考虑这个具体的例子。假如对浙大CS相关专业所有实习的同学进行统计,因为互联网公司是他们实习的主要去处,所以基本能确定:不会有超过25%的同学日薪低于300,也不会有超过25%的同学日薪高于400,因此Q1和Q3在300到400之间,IQR小于100,而2k超过Q3 16倍IQR,很明显是极端离群值,这种事情大概率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然后,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人生的尺度中,其实是在问无论在任何时期,处于何种境遇,具备怎样的条件,我们能不能获得自己所在群体的离群值收益?几乎不可能,因为我们周围永远都是和我们相似的人,我们主要跟和自己相似的人交互,群体的IQR是很窄的。能让我们产生非常羡慕
情绪的一定是极端离群收益,甚至是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其他群体的收益,所以在任何时期都无法获得。当然,正因为这些结果与我们无关,所以得不到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文章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48 期):李飞飞,从移民到 AI 明星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How I Got Exploited At My First Startup - by Jacob Bartlett
(1)即使创业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很有动力,但如果创始人并非顶尖人才,那么取得巨大成功的机会很低(但你仍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2)创业公司只有两种工作:开发和销售。如果创始人既不做开发,也不做销售,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那就相信你的直觉吧。
(3)创业公司的产品还未得到市场验证的情况下,为多个平台构建原生应用,是一种极其低效的行为。如果同时为两个产品在每个平台开发两个原生应用,简直是疯了。
(4)创业公司的路演,大多是浪费时间。产品的验证来自于与用户交流和迭代,而不是打动评委。
(5)没有什么比并肩作战、共同实现梦想更神奇的了。如果你经常见不到创始人,所有的沟通都只能通过远程进行,那可不是好兆头。
(6)如果创业公司没有经过严格的面试,就录用了你,这是一个危险信号。他们到底是基于能力来录用你,还是因为你是第一个同意只收很少的报酬,就为他们工作的工程师?
> a lot of work betw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LLMs replace 4 Junior devs The … | Hacker News
以前的小团队是1名高级开发人员 + 5名初级开发人员,以后是1名高级开发人员 + AI 大模型。
介绍了Lua的诞生和发展。Lua团队认为Lua 必须在国外取得成功才能在国内获得认可,于是走上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先争取权威的、广泛的认可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视频
那么另一种选择就更加危险,就是既然我找不到价值,那么我就用力量感去代偿,填补这种价值缺失,填补这种价值空洞。找不到价值就去找力量,那么什么是最直接的力量呢?伤害他人就是最高效的证明自己力量的方式,这就是我说过的仇恨共同体的心理积聚上的来源。
在一些毫无意义的公共议题上,因为自己恰巧处在多数的一方,很多人不自觉以正义为名,向少数抡起拳头,发动围剿。通过力量感,获得价值感。这可能不是唯一的解释方式,但这种集体攻击肯定是和社会氛围相关的,当大多青年缺乏发展机会,在社会评价体系里找不到价值和认同,攻击或许是一种本能。
看病买房上学都不要钱,但古巴人真的幸福吗?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介绍了古巴高福利低质量的生活,以及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这一系列视频都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