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读书随笔

kuilz 2023-10-20 {阅读} [大学]

我出生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不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但应该是村里第一个研究生。每次寒暑假回家都会遇到一位老大爷,远远看到我时他会先发声:“大学生回来啦,好好学,以后咱XX庄也出个大官,混好喽白忘了给庄里修条路。”或者问些毕业分不分配工作之类的问题,尽管我一再解释说现在都是自己找工作,但他总是记不得。

他不会知道也很难理解,我上学跟当官甚至分配就业都没什么关系,对我来说最好的出路大概是在某个厂的格子间里,整天盯着几块屏幕伸着脖子敲代码而已(不要头前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就业包分配制度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并于1999年前后全面停止包分配,进入市场化竞争。但党的领导仍然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首要特征,这当然是一种优势,不然如果大学也全面市场化,那我大概率上不起学,已经在工地打灰儿了。然而,高等教育的管理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高等教育下的学生面对的是全面市场化的竞争,家庭背景不同造就的文化差异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适应大学校园的游戏规则。书中根据行为模式将个体分为“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论证了二者并不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阶层习性的产物,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不同阶层成员日用而不知的。而大学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目标掌控者”获得职业优势,从而促进了学生出路不平等的产生。

如果说毕业后的出路选择是一道优化问题的话,那么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是这一问题所具有的重要约束条件。更可怕的是“直觉依赖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优化问题,他们不是在有意识地选择,而是在无意识中被选择。在漫无目的地来到毕业出口时,随手抓住一个自己够得着的机会,然后被人流裹挟着涌入人海。

书中,作者将社会出身弱势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的劣势:

  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属于低收入群体或较低阶层(例如父母职业为工人、体力劳动者或无业);
  2. 来自农村的学生;
  3. 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
  4. 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双方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若一个学生存在上述三种及以上的劣势,则在本研究中被统计作“明显劣势”;存在两种劣势,则视作“部分劣势”;存在一种劣势,则视作“轻微劣势”;若完全不存在上述四种劣势中的任何一种,则视作“明显优势”。

如果你像我一样刚好处于明显劣势,该怎么做呢?总结来说,作者给出的建议大概有如下几点:

  1. 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能力或性格缺陷引起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
  2. 挑战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接受(或至少经过反思后拒绝)那些总是不假思索就拒绝的观念和事物。
  3. 为自己创造多元化的社交机会,尽可能广泛地接触新观念和新做法。
  4. ……

写不下去了哈哈😂,越写越像鸡汤文,写了这么多我也做不到。在我看来,比较适合我方法是①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时,停下来想想为什么我的方法失效了?是不是需要改变点什么?②有些事情看不惯就不做呗,大概率也不是非做不可的,如果是非做不可的,那么就会变成第①种情况。

不同文化习性下会形成的不同道德感,包括道德信念和道德判断,这很难改变,不如顺其自然。我的想法也同作者不谋而合,她说“要在向上攀登的蜕变之路上仍保持原先自我的延伸性,而非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

参考:

  1.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2. 待业、择业、创业: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
💬评论